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
甘政办发〔2022〕129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甘肃矿区办事处,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关于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12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
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方案
为推动全省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安排部署,围绕重要农产品保供要求,紧盯消费市场需求,突出畜禽种业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推进龙头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产销衔接,持续提高畜牧业规模化程度和产业集中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甘肃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畜牧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园区配套推进,规模实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产业聚集度显著提升,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全省特色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062亿元,加工总产值达到2720亿元,畜牧业总产值与加工总产值之比达到1∶2.56,畜牧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比提高到33%。打造以牛羊为主的种养循环、结构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100亿级以上产业强县10个、1000亿级以上的产业集群2个(牛、羊),形成以牛羊为主导,布局更加合理、特色优势明显、产业竞争力强、种养一体循环发展的现代畜牧产业发展格局,把我省建成以牛羊为主的全国重要特色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实现以畜牧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到2030年,力争全省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740亿元,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达到40%,加工总产值达到5251亿元,畜牧业总产值与加工总产值之比达到1∶3。
二、重点任务
(一)持续调整优化畜牧业布局。突出牛、羊、猪、鸡、奶、草六大产业,打造聚集度高、规模大、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构建以张掖—武威为核心的百万头大众型肉牛产业带、平凉—庆阳为核心的百万头高品质特色红牛产业带和甘南—临夏为核心的百万头高原特色牦牛产业带。构建河西走廊、中部沿黄和陇东南3个千万只肉羊产业带,肃南—天祝百万只细毛羊产业带。构建河西走廊50万头荷斯坦奶牛产业带,甘南高原特色牦牛奶产业带,环县、合水、永昌奶山羊和奶绵羊产业带。构建中部、河西走廊和陇东南3个500万头生猪产业带。构建以渭源等10个县为主的蛋鸡生产基地和镇原等5个县为主的肉鸡生产基地。布局河西走廊优质饲草生产加工区、陇中黄土高原草畜转化及草产品生产区、陇东南草畜转化及草产品生产区和高寒草原草畜转化及草畜平衡区等饲草产业。布局河西饲料生产区、中部饲料生产区、陇东饲料生产区等饲料产业。
(二)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坚持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标准化生产要求,制定(修订)畜禽养殖地方标准,鼓励养殖行业协会和企业制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完善养殖业标准体系。优化布局畜禽良种繁育场建设,提升畜禽良种化水平,扶持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稳步扩大养殖规模,推动畜牧养殖业从千家万户向适度规模转变,将分散的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组织起来,统一标准体系,统一运营管理,统一实现销售。强化绿色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打造肉牛存栏超过40万头的养殖大县5个,肉羊存栏超过100万只的大县10个,加快构建标准化规模养殖长效机制。
(三)提升畜产品精深加工业水平。实施骨干企业提升行动,引进培育大型和超大型龙头企业,坚持综合施策建好园区集群,以产业园为平台健全完善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和产品营销体系。改造现有屠宰加工企业,配套完善分割加工、冷藏冷冻、冷链配送等设施设备,开发特色产品,提高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比例,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5%以上。鼓励屠宰企业与养殖大县和养殖场加强协作,提升原料保障能力,达到满负荷生产。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技术共享、品牌共创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与中小养殖场(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机制。探索打造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培育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龙头企业2个、50亿元企业5个、10亿元以上企业26个,建设现代畜牧产业园46个。
(四)以养殖业带动绿色循环农业发展。在会宁、武山、宁县等19个养殖大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推动特色养殖业生态循环发展。完善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督促指导规模以上养殖场建立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积极培育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粪肥还田效率。围绕种养结合,培育有机肥厂、沼气工程等第三方机构建立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引导规模养殖场建设畜禽粪污密闭贮存发酵池、液体粪污(沼液)田间贮存池、还田管网等设施,增强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治理能力。支持养殖场(户)粪污清除、环境控制、密闭式贮存以及堆(沤)肥设施建设,购置粪肥运输和施用机械设备,配套建设粪污输送管网、田间贮存池。到2025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五)强化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依托各级涉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单位、龙头企业等科技力量,围绕产业发展全链条科技需求,对产业发展规划、畜产品加工、品牌培育等进行指导培训,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推进地方品种保护,坚持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加快牛羊等新品种培育,力争培育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新品种。推广选种选配、放牧加补饲等实用技术,促进甘南牦牛提纯复壮。研发、集成一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新技术,完善生产技术标准或规程,提升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畜产品竞争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用数字化赋能养殖、研发、生产、流通、消费以及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畜牧生产、流通、屠宰各环节信息互联互通。
(六)打造“甘味”畜产品知名品牌。坚持品质至上,塑强市场主体,强化营销体系,严格品牌管理,持续放大“厚道甘肃地道甘味”品牌效应。通过打好生态牌、绿色牌,讲好“甘味”品牌故事,持之以恒做强产业、做大品牌。继续坚持政府市场两手并用,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发力,协同打造省级“甘味”品牌为引领、地方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商标品牌为根本的品牌共建体系;引导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创建和经营品牌,积极开拓新的市场销售局面,构建“线上+线下”“展示+体验”大品牌大营销体系,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主动参加上海、广州等地举办的各类大型展销活动;积极构建市场体系,加大本土经销商和经营主体培育,实现政府、企业、农民、消费者多方共赢。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推进机制,坚持政府市场两手并用,保障重点工作顺利推进。相关部门要靠实责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省农业农村厅对重点县区、重点项目建立分级包抓专班工作机制,通过严格的目标管理,对园区建设、重大项目等实行中期评估奖惩工作机制,对完成好的进行奖励,对没有完成的采取约谈等方式督促加快推进。
(二)加大政策支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依托中央和省级农业生产发展主渠道资金,在政策规定允许的基础上,统筹使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土地出让收益等资金渠道,支持特色畜牧产业发展。加强规模养殖、屠宰加工、市场建设和畜牧业园区的用地保障。推动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落实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机械、牲畜活体等抵押贷款政策,切实解决养殖户贷款难问题。落实政策性保险制度,逐步扩大保险覆盖面。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畜牧业发展注入活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服务、指导和行业监管,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三)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基层畜牧兽医站能力提升为重点,强化基层畜禽普通病防治,按照规模养殖场程序化免疫、散养畜禽集中免疫与定期补免相结合的要求,做到“应免尽免”,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加强畜牧业技术支撑与服务体系建设,做好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发挥各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和龙头企业技术力量作用,加强技术指导与从业人员培训教育,提升全员综合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督导考核。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好畜牧产业推进分析调度,采取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及时了解各地畜牧产业发展情况。梳理总结产业发展现状、工作举措及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建设运行等方面情况,分析研判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五)加大宣传引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吸引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产业建设,形成齐心协力推动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