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农村的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期,兰州理工大学驻五家乡马场村工作队精心策划,组织材料科学院学子赴东乡县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东乡县五家乡的马场村,远山层层叠叠,田野阡陌纵横,东乡族的村民在整洁朴素的乡村中辛勤劳作,养牛牧羊......过去,这里历史悠久,少数民族聚居,曾是丝绸古道南路上的重要通道;如今,这里环境优美,畜牧业发达,是河州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7月15日,一群朝气蓬勃的面孔来到这里,他们是材料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青年大学生。
在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中,青年学子们用墙绘美化人居环境,用宣传推广普通话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用调研亲身感受到乡村振兴以来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参观布愣沟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奋楫前行新时代,笔墨点亮乡村情
在马场小学,每一面斑驳的墙壁都成了材料学院学子们创作的舞台,他们用五彩斑斓的画笔,绘制了一幅幅与墙体巧妙融合的精致墙绘作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昔日单调的墙面瞬间“活”了起来,一墙一文化,一路一风景,一村一风韵。同时,墙体绘画注重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党建、环境保护、和美乡村建设等内容生动融合,不仅扮靓乡村“高颜值”,更助推新时代“文化强”。
活动中,马场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李卫红也参与到了学生团队中,与同学们一起调制颜料,构思图案。他很感谢大学生的辛勤付出,他相信,艺术的力量能够跨越时空,唤醒沉睡的乡村,让这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字一句中国话,千言万语绘中华
为了更好帮助马场村的孩子们讲好普通话,在马场村驻村工作队的组织协调下,材料学院大学生们开展了“普通话趣味推广”小课堂,志愿者们从普通话发音与表达应用等方面入手,提升当地孩子们对普通话的应用能力。
在推普小课堂上,志愿者们利用橡皮泥和马场村的小朋友们拉近关系,利用故事绘本引发孩子们对普通话的好奇心,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引导孩子们讲出他们心中的童话故事。通过和当地小朋友共唱汉语歌、趣味绕口令等娱乐活动,使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中华汉字的魅力,鼓励孩子们争做推广普通话的文明小天使,利用身边的小事,强调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同时,大学生实践团为正在过暑假的孩子们开展作业辅导,交通安全常识和卫生健康讲座,丰富了村内小学生们的假期生活。
深入产业看振兴,助力乡村新发展
在五家乡设施农业高原夏菜示范基地,一畦畦西芹、辣椒在阳光映照下格外翠绿,一垄垄红笋、西兰花、甘蓝等蔬菜生机勃勃、长势喜人。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通过调研了解到,五家乡坚持把高原夏菜种植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因地制宜依托安临公路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巴谢河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扶持、企业带动、技术服务等有效措施,建设超400亩的设施农业高原夏菜示范基地。
社会实践团还采访了基地经营者刘伟,了解到当地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合种植高原夏菜,采用一季马铃薯和一季芹菜、红叶莴笋、西兰花等轮作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其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杭州、常州等地市场。五家乡按照设施蔬菜集中突破、高原夏菜插空补齐的思路,持续扩大种植规模,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助推产业高效发展,实现种植规模化、品种多样化、结构层次化,为群众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的最后,材料学院学子们来到了布楞沟红色教育基地。“布楞沟村所处位置山大沟深,过去行路难、住房难、吃水难、上学难、增收难、就医难。11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们摆脱贫困、创造美好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力量。如今,家家通了自来水,折红公路穿门而过,户户住进新农村。”讲解员向大学生们深秋讲述着布楞沟的巨变。
原来破旧的村庄旧址,已被改造成村史馆、民俗文化展示馆、磨坊体验馆等,材料学院学子们在了解布楞沟脱贫历史之余,也从中体验着这里过去的生产、生活习俗。十多年来,布楞沟村从东乡县最贫穷的村子之一,蜕变成家喻户晓的脱贫攻坚样板村,同学们在被眼前的“新景”所深深震撼的同时,纷纷感慨道,正是有了党的政策引领,布楞沟才能彻底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
时代召唤青年,青年创造未来。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兰理工学子立志学好本领、服务乡村振兴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青年学生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在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描绘了美好愿景。下一步,兰州理工大学驻村工作队将继续发挥好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三下乡”实践团队力量,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关心乡村、了解乡村、建设乡村,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